一、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是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繁昌县经济开发区。
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H,企业法人夏建强,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3D打印快速成型系统及配套设备、非金属与金属成型材料、三维扫描系统开发生产销售,产品样件的快速制造加工与服务,金属零部件、模具及制品的数字化制造、销售,快速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销售开发后的产品、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机电设备、仪器仪表、实验室设备,3D打印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及信息咨询,计算机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二、广州文搏生产的3D打印机怎么样啊?
广州文博专注于3D打印技术和3D打印服务平台的研究。是家致力于3D打印设备、材料和3D打印模型及应用的研发型高科企业,有包括3D打印机、3D打印智能生产线、3D打印材料、3D打印模型、3D打印、2D定制个性化产品等业务,3D打印服务和2D/3D创客平台。
三、3D打印机在中国目前发展得如何?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
3D打印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机械制造是基于削、钻、铣、磨、铸和锻等“减”材制造基本工艺,工件的制造一般要经过多个工艺的组合才能完成。而3D打印技术秉承“分层制造,逐层叠加”核心原理,是一体成型技术,一台3D打印机就可以完成整个工件的制造。那么3D打印机在中国发展得如何呢?
1、3D打印行业发展加速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从 2010 年开始,3D 打印行业整体收入进入加速期。2012 年全球3D 打印整体收入约为22.04 亿美元,主要包括设备、材料和服务三个部分,较2011 年的17.14 亿增长了28.6%;2011年和2010 年,这一增长率分别为29.4%和24.1%,预计行业整体增速持续保持在20%左右。3D 打印设备和材料方面,2012 年的收入约为10.03 亿,较2011年的8.34 亿增长了20.3%,2011 年和2010 年,这一增长率分别为28%和22.9%。3D 打印服务收入方面,2010 年、2011 年和2012 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5.3%、30.7%和36.6%,收入增长呈现加速趋势。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3D打印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国内目前3D打印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涉足3D 打印材料、打印系统重要零部件、打印整机、工业用品打印订单以及消费级打印门店等。随着3D打印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按照国内市场占全球规模的1/6(这一比例是国内众多产业规模的全球占比)的比例推测,国内3D打印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将达到100 亿元左右,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网络和智能终端日益普及,凭借独特的增材制造理念与个性化生产优势,3D 打印将吸引众多用户,形成庞大的消费群体,3D打印行业也因此呈现出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
2、3D打印服务前景广阔
在设备、材料和服务三个产业链环节中,目前收入占比是三分天下。以美国3D System 公司2014 年第一季度报表为例,设备、材料、服务分别占收入的41%、27%、32%。就中国而言,成品制造服务将是增材制造产业链上最易快速发展的环节。国内增材制造应用渗透率与欧美相比差距显著,很重要的原因是,终端制造企业不熟悉增材制造的工艺,又不愿意花费高额资金投资设备,这为服务商提供了极大的市场机遇。
在设备、材料等环节与国际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服务环节对基础性研究储备要求低,进入壁垒低,所需要的是对用户需求的发掘,这些符合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外资设备企业也希望利用国内本土服务商的渠道来推广其设备和工艺,提升增材制造在各个应用领域的渗透率。服务商将担任国内增材制造市场培育者、推动者的重要角色。
因此,中国3D打印企业迎合互联网快速发展和C2B 模式兴起的大趋势,以服务为切入口,搭建3D打印服务云平台,成为设备提供商、材料提供商、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纽带,提供面向工业企业及消费类领域的高价值专有3D打印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在这一平台之上,无论是工业级用户还是消费类用户,都可以快速地将自己的设计与创意打印成型,从而突破传统工业制造的局限,以需求来推动制造,以制造来满足个性化生活需求,引领新一轮工业化变革。
(本答案参考资料打印派官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