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3D打印技术与STEAM教育相结合

一、如何让3D打印技术与STEAM教育相结合

1、3D打印技术的普及本身。

就像上小学、初中学电脑一样,可以开一门非常简单的3D打印课程,介绍3D打印技术本身。

2、历史、生物、地理、化学、物理等课程的一些原理、模型,都可以打印出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了解。

3、学生学习三维建模,有很多简单的设计软件可以学习,以Autodesk公司出品的一些列设计软件(例如TinkerCAD),都可以很容易让中小学生上手开始做模型设计。

学生设计出来的东西如果能够直接打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想必是大有帮助的。

4、兴趣小组以及电子制作比赛等。

参加比赛用的道具用3D打印出来的和用纸糊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实现效果。

现在arduino、树莓派等开源平台这么火,配合上3D打印机,有太多的想象空间可以供学生发挥。

二、3D打印机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意义和能做什么用途?

意义还是很大的

1、3d打印应用高等院校,可以设计、打印科研所用模型

2、3d打印应用创新儿童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动手能力,增强儿童创新意识,激发灵感

以上两点是明面上大家都可以想的到的,3d打印应用教育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

任何行业始于工业,兴于教育

3d打印不应该为打印产品存在,而是为设计多功能产品存在,3d打印打印要想普及,除了技术上要革新,人们的认知观念必须改变,而教育则是信息重要的普及接口,所以3d打印应用教育,对3d打印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3D打印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菠萝三维3D打印为您介绍3D打印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对于现在的汽车行业,创新才能让商品不断的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中立于不败,只要是有想法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加工工艺能否实现,完全可以不受其制约,使用3D打印实现我们的想法并验证,可能,一个天才的想法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也正是3D打印的优势,越是传统加工工艺无法加工的零件,就越是3D打印的用武之地。

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由于3D打印的快速成型特性,研发人员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制作出概念模型,可以应用于汽车外形以及内饰设计的研发。相较传统的手工制作油泥模型,3D打印能更精确地将3D设计图转换成实物,而且时间更短,提高设计层面的生产效率。而且,3D打印允许多样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机械性能以及精准的功能性原型制作,让大家在前期就能够随时修正错误并完善设计,使得在设计中规避相应的错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设计工装夹具时应用3D打印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大幅度降低了工具生产的成本和时间。因而,汽车制造商迅速在产能、效率和质量上都得到升。就目前形势而言,3D打印的更适合单件小批量生产设计和汽车研发阶段,还有,例如整车的油泥模型,车身、底盘、同步器等零部件开发,以及橡胶、塑料类零件的单件生产。

在零部件领域,应用3D打印技术能快速的生产造型复杂的产品。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研发、验证。从研发到测试阶段还需要制作零件模具,不仅时间长,而且成本高。当存在问题时,修改零件结构等也需要同样漫长的周期。而3D打印技术则能快速制作造型复杂的零部件,当测试出现问题时,修改3D文件重新打印即可再次测试。可以说,3D打印技术让未来零部件的开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四、3D打印在医疗行业有什么应用?

“骨头”也能3D打印

新闻摘要:近日,泉州比邻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与180医院合作研发3D打印创新型应用项目。该项目通过3D打印技术与骨科诊治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骨科手术成功率,减小手术创口,缩短30%的康复时间。

 

1∶1模型实现手术预演

近日,泉州比邻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与180医院合作研发3D打印创新型应用项目。该项目通过3D打印技术与骨科诊治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骨科手术成功率,减小手术创口,缩短30%的康复时间。

1∶1打印骨骼模型

江西籍15岁女孩阿芳(化名)随父母在晋江生活,一场车祸导致她颅脑损伤、髋臼骨折。因为是粉碎性骨折,传统手术很可能无法正常复位,甚至可能导致终身残疾。但令人欣慰的是,由于180医院在手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的“提前干预”,医生在术前就通过这项技术打印出1∶1的骨骼模型,经反复进行手术预演,主治医师最终在实施手术中实现精准、迅速完成手术,耗时较以往节省一半,患者出血量、手术损伤也大大减少。

记者了解到,这是180医院与泉州比邻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骨骼模式3D打印项目的一个成功案例。“以往,医生只能通过平面CT片来判断患者骨骼病变情况,结合医生平时的经验凭空想象才能为接下来的手术做好准备,并制定出手术方案。现在,3D打印让CT片立体了起来,让医生能够更精准地预判手术风险。”泉州比邻三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逢春告诉记者,骨骼模型的制作首先要结合患者伤骨的相关信息来建立数据模型,“要收集几百个数据,一个个堆叠成立体影像。”所有数据,技术人员都要多次核对,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之后,3D打印机就能在几个小时内“复制”出患者的“骨骼”。模型的打印材料用的是树脂,仅“粗胚”就打印了8个小时以上。

手术提前预演

有了1∶1的模型,术中所有的过程都可以在模型中实施,术前将所需要的钢板预弯成合适的弧度,将普通钢板真正变成了“定制钢板”。所有术中问题都可在术前预先设计好,钢板、螺钉的长度术前就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就提升了手术的精度,加快了手术的进程,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据了解,目前由于材料限制,3D打印的骨骼仅能作为模型,而无法直接用于代替人骨。不过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金属类的3D打印耗材也将逐步应用于该领域。目前,通过3D打印制造的钛分隔钉已生产完成,即将进入动物实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