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分析ppt要用数据吗?
答,数据是证明事件结论的重要论据。
所以,无论分析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有足够准确的,且具备足够说服力的数据,就一定要用数据来说明分析情况。
二、pandas数据分析实战案例?
当使用 Pandas 进行数据分析时,以下是一个实战案例的示例: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据的 DataFrame,其中包括列如 country (国家或地区名称)、 population (人口数量)和 area (面积)。首先,我们可以使用 Pandas 读取并查看数据: import pandas as pd# 读取数据data = pd.read_csv('population_data.csv')# 查看前 5 行数据print(data.head())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操作,例如计算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 # 计算人口密度data['density'] = data['population'] / data['area']# 查看前 5 行数据,现在包含人口密度列print(data.head())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 Pandas 的图形功能绘制一个人口密度的散点图,以便直观地观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 # 绘制人口密度散点图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plt.scatter(data['area'], data['density'])plt.xlabel('Area (square kilometers)')plt.ylabel('Population Density (people per square kilometer)')plt.title('Population Density')plt.show() 最后,我们可以对人口数据进行一些统计分析,例如计算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的总和、平均值、中位数等: # 统计分析print('总人口:', data['population'].sum())print('平均人口:', data['population'].mean())print('中位数人口:', data['population'].median())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使用 Pandas 进行了数据读取、数据处理、图形绘制和统计分析等基本的数据分析操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数据和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请注意,在实际应用中,你可能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分析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函数。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如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数据建模等,以获得更深入的洞察和结论。
三、案例分析五大模块?
案例分析的五大模块包括:问题识别:确定案例的主要问题或挑战。背景分析:收集和分析与问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包括公司、市场、竞争对手等。问题分析:深入研究根本原因,识别可能的影响因素。解决方案: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策略、计划和行动步骤。实施和监控:制定实施计划,跟踪解决方案的执行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分析目的:确定分析的重点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支持解决方案的提出。逻辑推理和论证:运用逻辑推理和论证方法,确保分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团队合作:在团队中进行讨论和协作,集思广益,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沟通和展示:有效地沟通和展示分析结果,以便向他人传达和解释。通过遵循这五大模块和注意事项,案例分析可以帮助人们系统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大数据应用的典型案例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大数据应用的典型案例和分析:
1.个性化推荐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偏好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内容和服务。例如,亚马逊商品推荐系统通过对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搜索记录、点击行为等数据进行分析,为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商品。
2.欺诈检测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检测并防止欺诈行为。例如,银行使用大数据技术来检测信用卡欺诈行为,通过对客户的信用历史、交易记录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异常交易并立即采取措施。
3.人脸识别技术:通过采集和分析人脸图像数据,实现自动身份验证和识别功能。例如,一些酒店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检测客人的身份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智能客服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客户对话数据,实现智能化的客服服务。例如,某些公司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客服机器人,实现对客户问题的快速回答和处理。
五、1929年大萧条案例分析?
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日,引发了1929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主要的案列就是他们疯狂的购买股票,最后导致了金融风爆。
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地袭击了美国,不久扩大到了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六、costco案例分析?
1983年,Costco第一家仓储量贩店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开业。当时的美国,正处于“滞涨期”,经济增长缓慢,人们对于“低价”的敏感度达到历史峰值,这正是属于Costco的“天时”。Costco门店多选址郊区,原因有两点:一来由于仓储的特性使得门店占地比较大,郊区低价较低,节约了成本;二来郊区多别墅,是天然的富人聚集区,带来了高品质的消费者,这是Costco所拥有的“地利”。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也随之而来,带有批发性质的仓储超市,售卖的商品有着大包装、多人份的特点,这也从习惯上要求了购买者需要拥有运输工具,换句话说,愿意来郊区购买的目标用户,一定是有车一族。
Costco的营销理念:量大、优选、高质、低价,而变动的区域,只是为了让你在找寻想要的商品时,看到更多的新品。
低价高质,是Costco一直以来的品牌理念,新眸在研究后发现,Costco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依靠大体量与品牌合作外,还在于它对“加减法”的熟练运用:
加在包装上,降低了包装成本和人工拆卸成本;减在品类上,精简SKU,保证产品质量;加在新品上,打造火爆单品,提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减在运营上,降低运营成本,保证低价的可持续性。
就毛利率而言,Costco要低于其它同类型的零售企业,甚至只有10%-15%,想要搞清楚这背后的逻辑并不难,毕竟真正让Costco实现盈利的,并非是货架上的商品,而是会员。
会员制带给Costco的,不只是会员费上的营收体现,还有小资光环,将批发低价商品变成了带有“特权“性质的中产行为。一般来说,会员制仓储超市入门时会有一个极强的仪式性,就是核查会员身份,这样的仪式保证了会员权力不被滥用,让会员在这里自然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与此同时,会员费也成了一种“沉没成本“,敦促着会员们的下一次购物。
值得注意的是,Costco并没有将会员严格捆绑,而是坚持“在会员卡有效期限内,有任何不满意,可随时取消会员卡,并全额返还会员费”的承诺。虽然这看似是一种灵活的,人性化的退出制度,但其实正是这一策略深深地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帮助它创造了高达90%的会员续费率。
这里面的技巧性拿捏颇有讲究:一方面,可以随时退出,打消了消费者办卡的顾虑,更是增强了品牌信任感;另一方面,提纯了会员用户,使Costco的目标客户固定,符合其为特定消费人群制定SKU品类的品牌战略。
通过会员制度的有效运用,Costco自我形成了一个销售闭环:稳定的客源(会员)——少但却具有稀缺性的SKU品类——客单高——会员粘性强——会员费支撑营收,这就让Costco从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会赔钱的生意,但打的却是赚钱的算盘。
七、swot分析案例?
SWOT分析案例可以参考:
案例一:一家小型投资公司在决定是否参与新的投资项目时使用了SWOT分析法。优势(Strength):熟悉投资市场、有良好的投资组合、熟练的投资经验。劣势(Weakness):投资调整缓慢、资金规模小、流动性紧张。机会(Opportunity):中国投资市场开放、资本市场进入上升期。威胁 (Threats):区域政治不稳定、市场价格变动剧烈。
案例二:百事可乐的SWOT分析。优势(Strength):品牌形象好、广泛的渠道、创新的市场营销策略。劣势(Weakness):低下的研发投入、抗衡竞争力不足。机会(Opportunity):快速增长的市场、拓展新产品种类;威胁(Threats):替代品的出现、厂商竞争剧烈、价格战日益激烈。
八、SWOT分析案例?
企业家张先生的短期计划:
1. 优势 (Strengths): a. 具备多年的行业经验。 b. 拥有一批忠诚的员工。 c. 在当地拥有良好的口碑。
2. 劣势 (Weaknesses): a. 现金流不足。 b. 技术水平落后。 c. 缺乏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3. 机遇 (Opportunities): a. 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升级改造。 b. 追随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创新。 c. 吸引投资者进行资金募集。
4. 威胁 (Threats): a. 竞争对手正在大举进入市场。 b. 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变化频繁。 c. 外部因素如天气、价格波动等不可预测性因素影响生产效益。
九、法律案例分析?
1、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违背了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本案中城镇女生的死亡补偿金比农村女生高出三倍,这种同一地区同命不同价的规定显然是不公平的、不平等的、不合理的。因为它有违宪法的基本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权利、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2、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同命不同价”的社会存在价值。同命不同价折射了城乡二元论。人身权利无差别,人创造生活有差别。个人收入不仅无法统一,而且受地界、区域差别、能力大小等所影响,死亡赔偿金也就不可能统一。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对“同命不同价”的问题作出统一的、明确的和完善规定。
十、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案例分析举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制造费用是分摊生产成本后结转的,生产成本是生产完工入库时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是销售时结转的。
产品成本计算表,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尤其现在已经实现电算化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会计软件,都有不同的成本计算表,现就一般的手工操作的成本计算表表述如下,供同仁参考:我们现在计算成本的方法是制造成本法,它区别于过去的完全成本法,现在的制造成本法只算到制造成本为止,其他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钧视为期间费用,不参加产品成本费用的分配,而是直接抵减当期损益。其二,直接发生的材料、外加工费等,不用分配,可以凭领料单和有关帐单直接进入各该品种。而制造费用需要采用一个标准通常是加工的工时,进行分配。表样基本是这样的,它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产品工艺单号码、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消耗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制造费用等,按照有关材料和费用明细帐载数额,抄到计算表中,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该品种中去,各该品种的费用相加后,应该等于总的费用。之后,就可以进行总帐帐务处理了。首先,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其次,借记产成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当然在计算原材料消耗时,还要计算期末在产品的成本,借以保证当期成本的准确。
在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核算时,非应税项目领用的原材料,也必须先按计划成本进行结转。然后于期末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并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后才能确认应转出的进项税额,而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额又涉及到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问题。所以在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更应注意相关增值税的计算。
举例如下:
例: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主要原材料为甲材料,该企业对甲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有关资料如下:
一、有关账户期初余额:甲材料月初结存10800公斤,每公斤计划单价1元;甲材料成本差异月初借方余额590元。
二、本月发生经济业务
(一)材料采购业务
1.本月采购甲材料100 000公斤,单价0.90元,共计价款90 000元,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款15300元,价税合计为105300。其中:以银行存款支付60 000元,开出商业汇票40 000元,余款暂欠。另以银行存款支付给某国有运输企业运输费用2903.23元,并取得运输发票。另以现金支付装卸费用550元,以现金支付货物运输保险费50元。
2.材料运达企业后,经整理挑选,整理出残料200公斤,共作价50元入库,残料率在规定的标准以内,整理挑选中发生职工工资费用400元。
3.材料整理挑选后,实际验收入库99200公斤,发现短缺800公斤,其中200公斤属于定额内损耗(即整理挑选出的残料),尚缺600公斤原因待查。
4.经查明,短缺材料中,有200公斤系供货方少发,供货方核实后同意按实发数结算货款,本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开具了“进货退出与索取折让证明单”,并取得对方开给的“销项负数”增值税专用发票;有100公斤系运输公司责任,该运输公司同意按含税购买价赔偿;有300公斤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由于对该批货物加入了财产保险,保险公司核实后以银行存款赔偿了灾害损失额的80%,其余20%损失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列入营业外支出。
(二)发出材料业务
本月发出甲材料89200公斤,其中:生产产品领用58,000公斤;基本生产车间一般消耗用400公斤;辅助生产车间一般消耗用200公斤;企业管理部门修理办公用具领用400公斤;内设销售部门修理低值易耗品领用200公斤;安装设备领用800公斤;生活福利部门领用200公斤;委托外单位加工包装箱发出1,000公斤;与其他企业联营投资发出28,000公斤,双方协议价按每公斤0.95元(不含增值税),并给对方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做出材料购进和发出的会计处理。
1.材料采购的会计处理
( 1)材料采购时,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不含税金额加上发生的各项采购费用记入“物资采购”科目,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加上运输费用中应计提的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借:物资采购 93300.00(90 000+2903.23×93%+550+5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5503.23(15300+2903.23×7%)
贷:银行存款 (60 000+2903.23)62903.23
应付票据 40 000.00
现金600.00(550+50)
应付账款5300.00
(2)残料作价入库和发生的整理挑选费用
借:原材料——残料 50.00
贷:物资采购 50.00
借:物资采购 400.00
贷:应付工资 400.00
(3)发现短缺尚待查明的处理:共短缺800公斤,其中200公斤属于符合规定的合理损耗,相应提高甲材料单价即可,不必通过待处理类科目核算;但短缺原因尚待查明的600公斤应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并计算转出相应的进项税额。由于本例是在入库前发现的短缺,所以一般按购进价格计算转出进项税额即可。会计分录为:
借:待处理财税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631.80[(600×0.90)×(1+17%)]
贷:物资采购54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91.80
(4)原因查明后短缺材料的处理:由于供货方少发的部分已开给了“销项负数”专用发票,企业应据以冲减“进项税额转出”和“进项税额”两个明细科目,已达到账簿记录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相符之目的。其他短缺按会计制度规定处理即可。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0.60(200×0.90×17%)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0.60
借:应付账款 210.60[200×0.90×(1+17%)]
其他应收款——运输公司 105.30[100×0.90×(1+17%)]
银行存款 252.72[300×0.90×(1+17%)×80%]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63.18[300×0.90×(1+17%)×20%]
贷:待处理财产损失——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631.80
(5)月末,结转入库甲材料的计划成本;并按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计算出甲材料的成本差异额,做出相关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甲材料 99200.00(99200×1.00)
贷:物资采购99200.00
材料成本差异额=(93300.00-50.00+400.00-540.00)-99200.00= -6090.00
借:物资采购 609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6090.00
2.材料发出的会计处理
(1)在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对发出材料应先按计划成本进行结转。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58 000.0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制造费400.00
制造费用——辅助生产制造费200.00
管理费用——修理费400.00
营业费用 200.00
在建工程——某设备800.00
应付福利费 200.00
委托加工材料 1000.00
贷:原材料 61200.00
(2)以原材料对外投资,应按含税协议价计算投资成本并计提销项税,但由于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则必须先按计划成本贷记“原材料”科目,待月末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时,再据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它股权投资32522.00[28000×1.00+(28000×0.95×17%)]
贷:原材料 28 000.00
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4522.00(28 000×0.95×17%)
(3)月末,计算甲材料的成本差异率:
甲材料成本差异率 =(590-6090)÷(10800+99200×100%)=-5%
(4)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900.0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制造费用 -20.00
制造费用——辅助生产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修理费 -20.00
营业费用 -10.00
在建工程—某设备 -40.00
应付福利费 -10.00
委托加工材料 -50.00
长期股权投资——其它股权投资 -140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成本差异 -4460.00
(5)转出非应税项目领用甲材料的进项税额:在计算转出进项税额时,应按所耗材料的计划成本加上(或减去)相应的成本差异额后来确定须转出的进项税额,即按经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后的实际成本和增值税税率计算转出进项税额。本例为节约差,应从计划成本中减去差异额进行计算。
借:在建工程 129.20[(800-40)×17%]
应付福利费 32.30[(200-10)×17%]
贷: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61.50
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有些费用计入采购费用而未计或少计进项税额,如装卸费、保险费、整理挑选费等就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再如运输费用只允许按7%抵扣,废旧物资凭票按10%抵扣,但货物的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13%。这就存在未抵扣或少抵扣而多转出进项税额的现象。但按现行税法规定,应计入材料采购成本而未抵扣或少抵扣进项税额的费用在计算进项税额转出时不得剔除。
1、加权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2、先进先出法;
3、移动加权平均法(每次单价变动计算平均单价);
4、个别计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