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能给机器人赋予人格吗?
之前,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假设有两个小女孩同时掉进河里,一个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主人的女儿,一个是陌生人,可是机器人的数据分析得出如果救这个陌生女孩,那么成功率会高一些,这个时候,机器人该救谁呢?
我知道,即使这个问题摆在人类面前,也是一个难题,可是我还是想知道,如果是我们人类设计出来的机器人,它会做什么选择,是根据理论数据来救陌生女孩,还是根据“熟悉度”来救主人的女儿呢?我不知道,也无从知道,但是这个问题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人工智能能拥有独立人格吗?我一直觉得智能机器人是我们人类的工具,而且他们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情感(人格)。但我也知道人类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智能机器人无限接近于人类。
那它可以有吗?如果有,也许面对以上的情景,他可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命令或者所谓的数据。可是一旦机器人也有独立人格,那么我们人类存在的目的呢?我有时会对一些人型的机器人瑟瑟发抖,我不是抵制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我很提倡工业或者说制造业上使用的为人类减轻繁重工作的机器人,可是面对那些跟我有着相似的面孔,相似的身形的机器人,我感到恐慌。我会害怕未来站在我身边的会不会就是一个机器人,而且自己还浑然不知,况且当它还拥有人格以及强大的数据库,我觉得自己在它面前就是一个赤裸全身的人,那样的环境,难道不可怕吗?
所以,有时候,我会感叹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可是也无法抑制住心里的那一丝恐慌。我期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和完善,我期待专为工业自动化生产、自动化装备、数控机床、工业信息化、工业互联/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等生产类型企业提供招聘服务的仕科招聘网上的90多万人工智能人才的“身手展示”,我期待一个智能又让人安心的未来。
二、为什么只有人格权是法律直接赋予的?
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人格权是一种非财产权,因而与财产权相区别。人格权是一种支配权,因而具有排他的效力。人格权是一种绝对权,因而任何他人都不得妨碍其行使。
三、生活用品拟人化:为什么我们喜欢给物品赋予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禁会注意到一种现象:我们对生活用品进行拟人化。无论是给玩具起名字、为汽车配备性格,还是和手机进行对话,我们似乎总是愿意赋予物品人格化的特征。这种拟人化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
人类天生的拟人化倾向
拟人化其实是人类天生的一种心理倾向。人们常常通过把物品拟人化来满足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这是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我们爱抚着自己的笔,给汽车贴心照看,或者对待身边的宠物如朋友一般。当我们把物品看作是一个具有情感、心智和意识的存在时,我们会更深入地与物品建立联系。
心理需求的满足
拟人化其实是我们满足一些心理需求的方式。比如说,给物品赋予人格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孤独感、提高幸福感。当我们面对无法与人分享的情感时,我们往往会将其转移到物品身上。人们通过与物品对话、抚摸、拥抱等方式来获得安慰和满足,从而减少孤独感。以玩偶为例,它可以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和依靠,减轻压力并带来快乐。
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也是拟人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文化传统和宗教仪式都伴随着对物品的拟人化。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常常给船取名字,认为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的灵魂。通过拟人化,我们赋予物品更深层的意义,并用它们来代表人类的情感和信仰。
现代科技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拟人化现象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智能手机、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与物品进行互动的机会。例如,我们可以和语音助手对话,让机器人帮助我们做事,这都是对拟人化的进一步探索。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普及推动了拟人化现象的普及,让我们更加接近与物品建立情感联系的目标。
结语
拟人化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有助于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人类与物品的互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情感上的连接和满足。了解拟人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的行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设计与人类互动的产品。
非常感谢您阅读本文,并希望这篇文章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生活用品拟人化现象,以及它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