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技越来越强大,人类会不会被智能机器控制

一、如果科技越来越强大,人类会不会被智能机器控制

早在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这是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学术界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而王志良认为这个三原则已经越来越适用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

很多科幻电影中,还是会在最后揭示出,机器毕竟是机器,它们获得的“思维”还是基于人类的程序设计。人最终会通过自身更高级智慧重新掌控机器。

在业内,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通过两个词语区分,即“湿智能”与“干智能”。人类以及动物的大脑都是生物基础,有血液等等,因此被称为湿智能,而机器人的大脑都是由集成电路等固态的东西组成。王志良说:“物质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它们能够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性能肯定是不一样的。”

从海洋到大陆,从水生生物到陆地霸主,人类的大脑是经过几亿年的变迁与进化,才拥有了今天这样的智慧,而机器人的研究只不过几十年。

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虽然现在硅电路(集成电路)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存储量越来越大,但王志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集成电路的这种发展已经经过了几十年,可能在十年后就会达到极限。即使做到极限,与人的大脑也是无法比拟的。“因此,机器人拥有能够战胜人类的智慧这种事是无须担忧的。”

提姆·琼斯也说:“我不认为机器人有任何可能成为人类的威胁,尤其目前在研究中还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那个人类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惊叹的机器。面对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人类自身的归纳能力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都超越了任何的机器。”

琼斯表示,作为人类,我们今天能够从人工智能获得很多利益,更有助于人类自身的扩张。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早期阶段,其目标就是发展能思考的机器,在某些领域还渴望让机器人能拥有这样的智能。

但实际上,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趋于更实际的目标,都是有利于目前技术的发展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知识的分类和开发传播已经是在线即时的,这让我们能够不断地扩大学习范围。这让人类变得更加聪明,当然也有少数人认为网络降低了我们的智商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虽然这是在建立虚拟和实体智能时一定会伴随的危险,但也是我们必须做的。

二、机器人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开设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什么作用

智能机器人教学在中小学校的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使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这个学术前沿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状况,了解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破除青少年对机器人的神秘感,为进一步学习机器人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2 、使学生掌握为一种智能机器人下载程序的方法,了解智能机器人各种传感器和驱动装置的作用。理解体会程序是智能机器人的灵魂,了解机器人是怎样在人的指挥下工作的。学习为一种智能机器人编写程序,通过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学到科学而高效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规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完成任务和模拟项目使学生在为机器人扩充接口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字电路方面的知识,在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什么是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

机器人教育的概念

机器人教育是指通过组装、搭建、运行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效锻炼孩子思维逻辑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专注力,塑造孩子空间思维与创造性。

机器人教育通过专门课程的方式,使所有学生普遍掌握关于机器人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让孩子掌握事物背后的原理,解决孩子对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软件工程、硬件结构、功能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能进行机器人程序设计与编写,能拼装多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机器人,能进行机器人及智能家电的使用维护,能自主开发软件控制机器人。

3、情感目标,培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真正认识到智能机器人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器人教育成为学科课程,尤其对中小学而言师资、器材、场地及活动经费、教学经验等都具有很大的挑战。

4、国情需求,国内机器人教育发展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初步”与“简易机器人制作”分别列入“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选修内容。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到“收集资料,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对机器人教育的重视。机器人作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界逐渐得到认同。机器人教育重要性技术融合了机械原理、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及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承载着新的使命。

对孩子有什么作用?

机器人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现状,理解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为进一步学习机器人技术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2、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各个传感器的功能,学习编写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程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机器人竞赛和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在搭建机器人和编制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学科教育对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已在信息技术课与课外科技活动开设了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内容。我国要赶超世界教育先进水平,必须大力加强机器人教育。

6、迎接机器人时代的需要。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机器人教育,有助于使我们在机器人时代走向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