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一、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大趋势。机器翻译,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机器人工厂,自动程序设计,航天应用,庞大的信息处理,储存与管理,执行化合生命体无法执行的或复杂或规模庞大的任务等等。竞争压力是会有的,这恰恰体现了人工智能专业的热门,所以学习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是很不错的。    

二、人工智能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新时代,即人工智能时代。

信息处理方式即将升级。

人类有了高效处理大数据,认知和改造自然环境并改造自身的工具。

新的复合型协作模式更加明确。

交互界面不再是人与屏幕。

融合加速。

三、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怎么样?

人工智能时代,你的感受与想象才是最大竞争力

工业时代,机器出现,人力标准化;自动化时代,机器人出现,人力机器化;个性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人力何去何从?

答案是: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时代仍不能替代人类,因为人类拥有各自精神个性,它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竞争力。

工业化时代是一个人的劳动由非标准化向标准化过渡的过程,而自动化时代是一个人的劳动重新向非标准化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历史的复现。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有两重变化互为表里:一重是劳动的标准化,一重是产品的标准化。

工业时代巨变的标志是机器的出现。我们将会看到,下一轮时代巨变将是机器人的出现。机器人比人类更快捷、稳定、精确,早晚有一天,机器人劳动会便宜可得,工业流水线上的几乎所有标准化工作都可以交给它们。

事实上,在市场化社会,高度敏感的产品提供者几乎必然会想到另外的平衡之道:供应与机器人生产的产品相抗衡的人力产品。那就是非标准化人力产品。非标准化产品一直都存在。做品牌的人知道,只有高度特异化才能有优势,例如奢侈品和设计品。

这种非标准化产品在机器人时代会迅速蔓延。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我能做什么」,而结论必然是「我能做和机器人不一样的事」。机器人会迅速占领所有标准化领域,而人类在各种差异化产品的供应中寻觅新的领地。

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一如工业化时代对农业人口的驱动。但也因为被动,所以会大规模且不可阻挡。我们会经历新的时代转换:被迫回到个性化时代。

也许有人说,比个性也没用。人工智能已经非常聪明了,将来会更聪明,它们也能提供个性化产品,比人提供得更好。现在不是已经有很贴心的定制化服务了吗?更贴近消费者的个性服务。

是的,没错,人工智能小助手可以提供更贴近消费者的服务,但这也就是它们的瓶颈。它们是围绕消费者的个性做文章,而不是以自己的个性做文章。它们的产品,差异的源头在于消费者,而不是劳动提供者。

在信息化社会,我们会看到大量个人定制的产品。信息足迹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足以对你的喜好做方方面面的探查,一切都记录在案,一切都经过分析,你的购物习惯、看片品味、争吵方式、审美特征,都会被人工智能忠诚地记在心里,并给你提供贴合你习惯的个性化精神服务。你接收到的信息,会是你的偏好带来的选择。

这不是真正的个性化:你只是作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个服务对象,被它们的标准化作业「个性化」了。你只是一个消费者,作为价值的需求端存在于经济系统中,你的个性化只是人工智能为自己积累的数据,是它用来丰富算法的案例资料。

如果被动接受了被推送到眼前的所有信息,有一种可能,就是你的精神世界越走越窄。这就是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终极遮蔽:它根本不需要有自我意识,只需要按算法不断强化我们某些思想偏差,就足够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一条越走越偏的路上。真正的个性化不是这个样子。自动化时代需要的劳动价值也不是这个样子。

自动化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个性化,而最重要的是劳动者的个性化。只有人的精神个性,才是这个机器人时代人类劳动的真正价值。

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根本不是计算能力和文书处理能力,而是人的综合感悟和对世界的想象力,才是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