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培养“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人才

贯通培养“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成立,我们的愿景是打造一所能够影响和塑造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一流学院,为全球思考并创造“智能而有温度”的未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流人工智能科学家、一流人工智能工程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创业者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人工智能开拓者。

在培养特色上,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采用全员拔尖培养模式,具体包括:

本硕博贯通长周期培养。人工智能学科知识复杂性高、对人才能力要求高。传统的本-硕-博分阶段培养模式无法有效满足AI高端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的培养需求。例如,培养中本科学程过于松散,本科生科研训练不足,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需要从头进行科研训练,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未能紧密衔接。不同阶段课程容易出现冗余重复或者衔接不到位的情况。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倡导本硕博贯通培养,设计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以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为最终目标,合理规划学程,严谨论证和设计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关系,允许高年级本科生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

强化科研和实践训练。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知识点变化快,每年都有新出现的知识点,其中很多新知识来自于新发表的学术论文,而很多真问题、大问题来自于企业实践。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在本科阶段提前开展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学院设置了“本科生科研领航计划”,从二年级开始,为每位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在培养方案中增设科研学分。同时,学院和百度、京东、美团、滴滴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实践基地,与华为、快手、联通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学生们可以参与到合作项目中,切实体验人工智能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渠道。

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和社会素养能力的培养。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在建院之初就倡导“有温度的人工智能”,科技与社会和谐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特别注重科技人才的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学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完善的通识教育,鼓励学生选修精品的人文和社会学科基础课程;同时,学院也招募了一批专门从事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老师开展前沿交叉研究,并开设了一系列文理交叉课程。我们希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沃土中,深植人工智能种子,培养出一部分“人文社科领域的人工智能开拓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视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支持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长聘制”人才管理体制,吸引了一大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等国际名校以及来自领头企业研究院的优秀青年教师,人才密度大,35%的教师获评国家级人才称号。学院也与国内外知名院所和企业开展了非常密切的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与国内大部分头部互联网公司都有科研合作,打通了科研落地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同时,中国人民大学优势的人文社会学科和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也为培养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人才创造了环境,这是国内其他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都不具备的。

智能科技学院是几本

二本。根据查询智能科技学院相关信息得知,该学院是二本。智能科技学院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办学实力强和办学特色突出的学院之一。由计算机工程系、信息媒体系、智能应用系、学工综合办公室组成。学院设有本科专业5个,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科专业5个,分别是嵌入式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学院建设有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示范专业、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示范课程多项。并于2019年与达内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