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怎样把世界联系起来的阅读

一、物联网是怎样把世界联系起来的阅读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微型传感器和无线宽带网络,这三者都已经发展成熟。今天我们使用的二代身份证、公交一卡通,甚至许多学校或者公司的饭卡,都采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这些卡,其实只是把储存着唯一编号的微小芯片和天线封装在一起的不带电源的标签,也就相当于每件物品拥有的特别的名字。

人们甚至意识不到现在有多少传感器遍布在我们周围。树木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可以探测森林火灾,桥梁上安装的振动传感器可以监控桥梁强度,甚至你手中的智能手机里也可能安装了五种以上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侦测温度、湿度、重力、声音和图像,人们可以得到一件物品所有的细节。

传感器接收到的信息,还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给控制者。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可以瞬间完成大量的数据传输。当RFID

和传感器结合的时候,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微小的终端。它会标记出物品的身份和状态,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千里之外的人可以如临现场般掌控全局。至此,物联网的技术基础已经构建成形。

而把这一切联接在一起的物联网,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二、窄带物联网基站可以在现在移动基站上升级吗

基本上是不可以的,不过现在移动开始部署的FDD LTE基站是可以同时支持开通窄带物联网功能的

三、物联网实验室内容?

你是要物联网实验室的实验内容,还是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方案呢?前者的话就是下面的,

物联网基础及应用实验项目

• 实验一、光载无线交换机的组装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二、光载无线交换机的测试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三、模拟光端机实验(本科选修)

• 实验四、模拟光纤链路实验(本科选修)

• 实验五、光纤、同轴电缆混合信号分布实验(本科选修)

• 实验六、分布式天线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七、室内电磁环境测试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八、无线接入点(AP)管理与配置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九、光载无线交换机系统软件操作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十、WiFi接入点(AP)故障侦测实验(本科选修)

• 实验十一、室内无线定位实验(本科选修)

• 实验十二、2G/3G/4G、WiFi混合光纤分布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十三、嵌入式串口WiFi设备服务器的配置与操作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十四、嵌入式串口WiFi设备服务器设计实验(本科选修)

• 实验十五、基于光载无线技术的PLC无线控制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十六、无线接入设备的移动漫游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十七、基于光载无线技术的物流管理(本科必修)

• 实验十八、基于光载无线技术的环境监测实验(本科必修)

• 实验十九、基于光载无线技术的视频监控实验(本科选修)

• 实验二十、射频交换与重构实验(本科选修)

要是后者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的话,内容就太多了,主要有:实验室规划、物流管理实验平台建设、 环境监测实验平台建设、智能家居实验平台建设、智能交通实验平台建设、农业信息化实验平台建设。

至于怎么建设,具体方案是什么,需要哪些设备,需要投资多少,还是可以到网上查下相关的资料,很多做物联网的公司网站上面也会有相应的物联网实验室解决方案的。比如广州飞瑞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上那些东西都是从他们网站上面截取下来的,呵呵。希望对你有用哈。

四、物联网感知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有什么联系

超高频和微波RFID:积极利用RFID行业组织,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

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信息传输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

异构网络融合: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信息处理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

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4.信息安全技术

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