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信息化改变什么?如何改变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展了教学内容,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智慧校园如何建设?是怎么搭建的?
智慧校园是指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提高学与教的效果为目的,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为核心技术,提供一种环境全面感知、智慧型、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型一体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并能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进行洞察和预测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简而言之就是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目前我国各个学校正在火热建设智慧校园,许多高校也在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譬如打造的校园一卡通就是典型的例子,将衣食住行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不仅大大方便学生的出行社交,而且使校园更加智能化、安全化。
同时,包括智慧教室、校园网络、智慧安防、智慧教务系统等诸多子应用的全面布局,也为共同营造智慧校园的广泛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三、物联网与教育有关系吗?他是怎样在教育中应用的呢?
1.信息化教学
利用物联网 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这是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的拓展,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生物课的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学生识别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可以为每类植物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学生在室外寻找到这些植物后,除了可以知道植物的名字,还可以用手机识别二维码从教学平台上获得相关植物的扩展内容。
2.教育管理
物联网在教育管理中可以用于人员考勤、图书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例如带有RFID标签的学生证可以监控学生进出各个教学设施的情况,以及行动路线。又如将RFID用于图书管理,可通过RFID标签可方便地找到图书,并且可以在借阅图书的时候方便地获取图书信息而不用把书一本一本拿出来扫描。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实验设备管理可以方便地跟踪设备的位置和使用状态,方便管理。
3.智慧校园
智能化教学环境,控制物联网 在校园内还可用于校内交通管理、车辆管理、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智能建筑、学生生活服务等领域。例如,在教室里安装光线传感器和控制器,根据光线强度和学生的位置,调整教室内的光照度。控制器也可以和投影仪和窗帘导轨等设备整合,根据投影工作状态决定是否关上窗帘,降低灯光亮度。又如对校内有安全隐患的地区安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实现安全监控和自动报警等。
四、AI智能+共享教育时代,传统教育会被取代吗
不会的,虽然这个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如果说完全取代,是错误的。
这个是对传统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提升和补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取得教育的优良成果。
五、、论述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6px
本题参考答案:
答: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技术及其教育运用的普及,推动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引起人类教育在理想与目标、内容与课程、教师与学生、方法与手段、管理与评价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变革。但是,教育有其历史继承性,即使到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在过去社会中的许多教育现象还会存在,一些重要的教育特征被保留;同时,社会的新变化又教育发生变革,出现新质。鉴于人类对已有教育之特征有过较为充分的认识,因此,此处主要谈谈网络对教育的影响。(2分)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信息则主要是以光驱、软盘为载体、以光电形式呈现,以网络、计算机等为传递技术;这种教育信息的存在方式则可称为“数码存在”;其特点是教育信息自身表达方式的可动性,能够对信息做具有“动感性”的技术操作。数码存在出现的意义在于教育存在的创新,是教育存在的一次重大革命;并将由此形成教育信息的数码存在与原纸存在的并存状态。(1分)
教育信息数码存在的出现引起了新的教育界面----人机界面的出现。这是一种“教师----机器----学生”模式的教育界面(简称“人机界面”);即教师与学生不处在同一时空(即异时空性),他们之间被教学机器隔开,师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教育活动(即称“网络教育”)。人机界面出现的意义在于教育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教与学可在时间上同步/异步、空间上可异地----特别是能够进行教与学同步的异地教育。因此,可以说,网络技术的教育运用已经引起了教育实践系统的巨大变革,也将引起教育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1分)
“人机界面”的网络教育,由于信息是通过网络传送的,教育活动则在具有虚拟性的网络上进行,因此在这种网络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网络教育场,师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间接的、虚拟化的教育活动。网络教育场的特点在于教育场是开放的,信息交往是多向互动的,但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人格态度影响较弱。根据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研究,网络教育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五化”、“三性”。“五化”即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过程智能化;“三性”即开放性----异时空特征、非线性----个人化行为、交互性----参与者互动。基于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特征,以其流动性的异时空代替地域性的同时空教育,足以在未来社会形成普遍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教育网络场。总而言之,未来教育将是无所不在的。(1分)
网络教育虽然是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面对面”,但是实际上仍然是“对面不相识”。因此,网络教育还存在如下缺陷:一是疏于品德教育,二是缺乏人格示范,三是缺少情感感染,四是易误导注意力,五是有损身体健康:即显示器发出的荧光引起视力下降、紫外线导致抵抗力降低,沉溺于网络而成为“网虫”者运动减少则容易引起身体发胖、脊柱弯曲与腕关节炎等疾病;且网络教育交往的隐蔽性、开放性易诱发变态行为。六是诱发网络犯罪(1分)
基于以上对网络教育与面授教育的优点与缺陷的分析,在网络教育已与面授教育并称为“教育活动的两个家族”的现实下,教育的未来发展的答案自然是二者的整合。因此,未来的教育将是:①网络与课堂并举。同时空的面授教育与异时空的网络教育并举,将网络的优势与课堂的优势互补,创造更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1分)②完成师生角色观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作用由“授”到“导”,学生的角色由“受”到“取”(即被动到自动),同时调动师生的主体性。(1分)③发挥网络“知识海洋”作用。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以及网络的内容开放性、过程非线性,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翱翔,促进学生智商的发展。同时改造网络,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友情链接,让网络高技术而产生高接近,实现互主体间的一“网”情深,消解隔膜。(1分)④发挥学校“品格沙龙”作用。利用学校场景的真实性以及面授的品德教育、人格示范、情感熏陶作用,让学生在“沙龙”中感染,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同时,也可运用网络的丰富信息,增强影响力、说服力,为品德形成、人格成长与情感发展教育提供充分有力的知识基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