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智能制造

一、什么是中国智能制造

中国智能制造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它是中国制造行业的重要转型方向和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涵盖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行监控等制造业全过程。它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这样一来,制造过程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和智能,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智能制造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引入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企业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企业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整。此外,智能制造还促进了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制造领域的投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同时,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在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智能制造领域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总之,中国智能制造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过程。它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能制造对不同制造业有什么影响

在中国的生产制造企业,生产信息化虽已成普及态势,但对各类数据信息的进一步挖掘却仍处起步阶段,我们一直关注的质量数据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引入制造业智能软件来解决这一难题。

图示:制造业智能软件的应用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早已进入到一个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数据对于每个领域来说都意义非凡。与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等行业对数据的充分挖掘不同,在中国的生产制造企业,生产信息化虽已成普及态势,但对各类数据信息的进一步挖掘却仍处起步阶段,我们一直关注的质量数据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引入制造业智能软件来解决这一难题。

在过去,制造业主要是靠人力和一些工业设备来完成生产,但是在很多时候,工厂设备的加工工艺不能随设备的加工负荷而自动调整,工厂的计划调度和生产工人的操作也并不完善,操作者对能耗进行测定记录和分析时也存在人工误差,这些原因都会造成物流安排不合理、加工装料不规范、单位产出能耗虚高,在制造管理的成本造成极大浪费。随着近些年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力越来越大,执法越来越严厉,在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节能鼓励下,很多制造企业引进了先进的节能减排生产设备与制造业智能软件来协同管理质量数据,以此帮助生产一线解决目前的问题,此类技术的应用也实现了单位产出能耗的降低。

制造业智能管理管理软件为工厂的数据管理提供了很大便利,实现人与网络数据的互联,把虚拟的信息世界与现实的物理世界链接起来,融为一体,扩展了现有网络的功能和管理层对数据的认识与分析。具体到应用中,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如下问题:

1.降低产品废品率 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设备综合使用效率。

2.优化工艺过程 通过实时监控生产设备的运转情况,不断优化工艺过程,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3.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跨地域,跨厂区远程监控管理,降低了设备巡检巡视维护成本,降低废品率节约原材料成本。公司管理人员精确掌握设备资产利用率,节约设备投资成本。

4.将生产流程管理信息化,提前预见和及时响应操作工需求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和参数,即时发现问题,实现设备运转的透明化管理。还可以在软件中根据关联的人员和设备,分析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环节和原因,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有了实时采集的数据支持,通过对各时段停机事件的汇总,对产能损失大小按责任进行分类排列统计,并以直观图表方式展示,使生产决策人员能够分清改进的轻重缓急。

综上所述,制造业智能软件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有着重大意义,从实际出发为我国的制造业解决了许多问题,它的存在体现出了数据的价值,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制造业智能软件的应用也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生存的要素,也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一款智能管理软件来进行质量管理工作,也是对产品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应借力制造业智能技术,充分发掘沉睡在数据背后的巨大价值,提升产品品质,降低质量成本,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原文出处:

三、《"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指出,要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